三里屯是北京年轻人最喜欢聚集的地方

以前这里建了很多临近使馆区的酒吧和迪厅,聚集了很多外国人,也聚集了很多希望学习英文、了解外国的中国人。

2022年疫情下的北京彻底结束了三里屯的酒吧生意,曾今辉煌过的“酒吧一条街”今天已经被作为旧房推平了。在今天的“潮玩流行”市场下,旧模式的酒吧确实显得“不那么上档次”了,也或许是避免更多不健康的事物危害年轻人。如今,时尚和轻奢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精神世界”。

高档商品不是学生群体能消费得起的。他们绝大部分没有打工的收入、没有政府的消费补贴并且仅依靠父母支付日常所需,三里屯的消费确实不该吸引他们。高校校园内外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店就已经促使大学生月消费额达到甚至超过当地的工薪阶层。在我刚上大学那会,一个打折的H&M包在法国大学生群体里已经相当“奢侈”,而实际上包的价格仅相当于两天的饭钱。在后来打工的日子里,我发现当地人非常多的购买那些没有任何品牌的PU包,折合成欧元也不过十几二十欧,大街上看不到普遍拎着大牌包的人士。法国人说,他们从来不会想特别去买一款比如爱马仕之类的奢侈品包,因为如果买了一款这样包,你就还会需要买同样价值品牌的鞋、配饰等等,然后还需要有这样的场合去穿它们,大部分百姓并没有这个机会和场合,哪怕是可以消费得起。所以也就不会想去买。

于是,生存法则和社交礼仪告诉那些把大牌穿出日常装的贵族们,不要让自己在街上显得跟别人格格不入。

大陆经历过一段奢侈品狂躁期,现在热度消散、理性回归,大家终于可以用较低价格购入梦寐已久的(精仿)奢侈品,但依然没有对高档品和奢侈品有足够的理性认知的升华。除了三里屯外,还有就是王府井大街王府中环、国贸和华贸购物中心。在这些场所,你可以全身廉价日常休闲装,甚至一身耐克阿迪的运动服,但你必须背一个明显奢侈品logo的包才能在商场里不受到店员的白眼和冷漠的服务。商店就像是一部畸形价值观检测仪,神奇的吸引了一切价值观畸形的人士,又轻松的排除掉没有病态消费观的人群——穷人不会带着logo包去那里逛街,富人不会显露一身logo显得自己跟那些高仿人士一般俗气。三里屯相比其他地方特殊之处在于其针对的消费群体更年轻。

三里屯北区在建成的第三年里就不停的翻新,目前最大的翻新项目需要持续近一年半。中心下沉广场最火的星巴克和b&s简餐咖啡店首先被撤店了。

北京再也找不到第二处可以如此集中这些时尚穿搭、流行潮牌、轻奢消费等被资本浸染过的元素,三里屯也依旧是各路富裕人士的默许集合地,豪车依然拥挤在唯一一处地上小停车场里,少了的是浓妆艳抹的各种年轻女士倚靠在豪车前斗艳拍照。市场回归理性消费已经不是第一年了,我总感觉这里的巅峰时期也即将过去。于是匆匆赶去留下几张照片,记录一下此刻最耀眼的“三里屯太古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75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