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终于有了足够多的闲余时间

2020-2022年的北京日常

这里出门就是故宫景山北海王府井鼓楼等等,偶尔?可以回去金融街买个冷冻牛排、新鲜黄油。

我喜欢步行穿梭在二环内,其实北京城中心,也不大。

偶然间发现的、被周围居民称作“大庙”的现代翻新展览馆是个不错的喝茶地儿,虽然不喜欢腾讯,但是偶一次碰到他们某个职工结婚选在大庙,我也是要衷心送去祝福的,北京人和山东人结合成的新家庭,爱情本身不易,还需撇开社会利益和评鉴祝福他们。(不提倡大家去庙里结婚,即便这只是个仪式,即便这里已经不在是庙宇)

有段时间最常去的就是王府井那个新建的商场咖啡馆,其实只是因为可以重温一下上学时期坐在咖啡馆门口要一杯咖啡就那样愣神看着行人匆匆走过的单纯时光。这里,看到的更多是温情、亲情和爱情,远处是一个复制重建的王府典型四合院,被和谐的纳入眼眶,安静的、独自的蹲坐在远处成为这个广场人群的背景,时光似乎告诉我们它未曾离去,只是暂停了,它一直都在我们心底。

疫情后就很少下馆子吃饭了,但好歹还是有机会的,甜品还可以。

南池子美术馆像极了我2018年设计的那个最爱的苏州园林小房子,就中间池水和绿植、石林和竹林。我感觉有一点点狮子林的影子,但确完全是另一个独立调调,喜出望外留个影。(建筑水平不差哦,只是难以普及)

东城的大杂院未改造的地方多于西城,偶然间看到破损的外墙。有时候,政府比老百姓还要迫切希望大家能有更现代、更舒适、更美好的居住环境,但要怎么做?这似乎成了东城区的棘手问题。毕竟,这里是首都的核心,曾几何时,连外国人都最热爱的中国文化的最直接展现,他们都如此热爱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什么我们这么难珍惜或保留?其他国家的居民一进家门,看到的无论欧式、美式、意式亦或是阿拉伯式,总会看到最明显的本国文化元素,但我们似乎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了。我对当地人说: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如果未来几年依然没有办法找到可以普及这片居民安居的中式现代装修风格,那么大概率从此不再有“私宅”一说。他们不太信。


疫情后突然很多工作都放下了,于是有心情去了很多以前没去过的地方。

2020年第一次来长沙看远亲,我是家里这一代唯一从未被带回长沙探亲的孩子。很好奇,就过去看看姑姑舅舅们。

超级爱吃湖南菜,小时候在友谊商场后面的小街道有一家做得不错的湖南菜馆,姥姥不时带我去吃,更多的还是在姥姥家,她做的那个熟悉的湖南味道。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童年,不在长沙。

(照片是摘了口罩拍摄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