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年货币和经济问题浅谈2——疫情来临(未完结)

这是之前有关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一轮通胀问题的续篇。

1、通胀之俄乌战争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开启新一轮对乌战争,也是正逢开启中国春节返工潮。以前,遇到这种国内外形势叠加,大抵是正负面效应相互冲抵,但这次因为疫情,中国的返工潮的外地人口同期大量流动可能带来疫情的再爆发,负面效应叠加,其效果并不是令大家悲观的,而是因为(大家还有闲在家看电视报道)俄乌战争转移了部分视线(政客借以“战争推高通胀”来规避“实体经济恢复乏力”的现实),这是第二季度中美贸易重新恢复的铺垫。

俄乌战争爆发的突然性来自美国轻易撤兵的动机和行为。随着布雷森顿体系的崩溃,美国对超额发行货币越发猖獗,加上财政预算最强消耗之一的“军备竞争”(另外有航天竞争和科技创新竞争)没有带来本地实体健康发展而更多是滋养民众与经济市场,于是到了今天,美国叠加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财政支出,必然会迫使其更加(不得不)减少驻军和相应支出。

即便这是俄罗斯反击的绝好时机,也是美国撤军的绝佳机会,但美国似乎并没有把姿态放低到本土眼前最急迫的财政破产危机上。俄乌战争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倡导下的、各国对俄罗斯发起的、不同维度的国际制裁,成功将舆论引导至成“俄乌战争才是新一轮国际性大通胀的‘罪魁祸首’”。随着铺天盖地的新闻宣传,早已习惯于困在家中享受闲散时光的百姓,麻痹于外界市场的发展,没有人再敏感于民生、经济如何变化。

作为直面长期俄乌纷争的德国——欧盟对亚太的“窗口”来说,德国架起了对俄进行国际制裁的领导大旗,即便经济学家今天陆续大量公开发声缺少俄气可能带来尤其短期较大的经济压力,但在战争刚爆发的头个月里,包括中国在内各个国家并未将经济问题放在政治问题之上公开讨论和发声,而这却是发生在全球疫情爆发的第三个年头!

* 数据来自Wind资讯(美国劳工部统计结果截取)

制裁声打响,除了俄罗斯卢布迅速打对折,同期美国CPI当月同比值从2021年末的7.00用了两个月增长到7.90,而在三月一个月期间又增长了0.6个百分点达到8.50(截至2022年6月底,该数据已达9.10)。仅三月,德国CPI飙升至7.30,单月增长幅度达43.14%,创历史新高,较德国CPI历史最高值6.20还要高出17.74%。同期,法国CPI单月从3.60增长值4.50,增幅25.00%,相较前一月增幅24.14%也略有攀升。中国CPI数据从二月底的0.90攀升至1.50。

我们都知道了2020年开始,很多国家大量集中性发行国债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通常(非疫情等特殊时间时期)情况下,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压力,如果控制不好,我们将看到的通常是由于货币超发、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货币贬值现象,直接体现在物价上涨。但今天,再叠加两年的疫情发酵,短期迅速拉升通胀的更多是由于商品流通性欠缺造成的相对流通货币过剩。由于制造业和物流受到疫情影响,商品制造和流通受到限制,叠加市场流通货币不降反增,本就处于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的那些企业,终于可以“理所当然”的接受现实——因为疫情,不用再努力打肿脸撑下去了,该裁员裁员、该转型转型、该拆分拆分、该破产破产、该如实审计财报就如实审计。

商品流动性为什么会出现危机?实体经济来说话。

因为全球疫情爆发时间、范围等属性基本趋同,我们就拿中国分析。截至2022年7月19日,中国A股市场共计4834家上市公司,其中证监会分类所属行业“制造业”的公司数量为3164家,仅该项类别占比达65.45%,加上直接关联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29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9家,占比超过70%。制造业企业中,大型企业2091家,中小型企业1072家,从这些企业的2018年至2021年财报数据来看,运营能力整体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无论是整体较为稳定的现金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平均余额*100),还是明显增大的营业周期。

存货周转天数和营业周期(从2018年的256天增长至2021年的840天,直接跳出两个财政年度)均值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大(即回款周期缩短),印证了市场对“应对赊账乏力”的现实,企业更偏向短期迅速可以回款的生产和销售、经营更加保守且谨慎了。

2、应对通胀

各国接踵而至的新闻不再是“民众暴乱”、“起义游行”,而是齐刷刷的“通货膨胀”。此时的美国选择“加息”。

中国不用特意选哪种货币调控政策。只是因为中国刚完成了近年崭新的“与通胀共舞”篇章——进入该轮通胀晚期。欧盟(成员国,这里不统计英国及近年新加入欧盟的、经济较弱的国家)的通胀进程介于中美之间,才刚要面临自欧盟欧元区成立以来新一轮物价上涨的压力。

中国的通胀不是一天、一年积累的,但近十几年通胀确是我自认知后遇到的首次集中性爆发。本文前面提到2022年“中国CPI数据从二月底的0.90攀升至1.50”,CPI增长率也不低,但实际大陆老百姓并没有在疫情期间感受到欧美市场那般强烈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国内物价在疫情来临之前已经涨完一轮了、GDP增速降也下来了,经济软着陆后所有基数都控制在极低位并全面进入减缓进程中以探索和应对通胀后遗症。

我最早看到中国通胀数据时,还在国外尚未回国,文章和数据统计来自美国哈佛商学院期刊《哈佛商业评论》,是从国外统计视角对包含中国在内各个主要经济体通胀数据统计,中国是毋庸置疑(他们眼中)最高的,通胀率峰值甚至超过20%,唯一超过20%的主要经济体。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时大致也就是中国奥运之后几年、2012年前后,此时的北上广深房价还没有结束暴涨的疯潮。我并不对数据表示怀疑,因为该统计数据是覆盖国家追逐GDP增速的那段“兴奋期”,而现实生活中,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三块五一碗的兰州拉面在2017年之后已经保持在30~35元/碗,北京等一线城市高级CBD区域(同类单人份商务简餐)单价普遍超过50元。同样的小店铺,九十年代两毛五一串的烤肉,现在已然涨到两块五,也至少10倍的涨幅,不用说九十年代北京三环内房价和今天价格的涨幅了。这个通胀数据当时在中国也有统计,但数值不一样在于,CPI统计组成中“类别”跟他国不一样(中国忽略了某个实际上非常占用居民消费/收入的项目),CPI统计类别和比例的调整在国内全面降速前后也开始国际化了、更规范了。正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每基年价格增幅也就不会过于“膨胀”。

我们不说国外的经济学家对中国通胀数据的统计是否高估,但就中国基本情况来看,80s、90s婴儿潮现如今面临结婚压力,就必然会带来置房需求,而购房支出又是百姓最主要支出之一,过渡资金用于购置房屋必然会压缩消费能力、降低生活质量,随之而来也有家庭不和睦现象。

我们先来谈下现如今的租房市场。中国人有多重视买房而非租房?去年10月我在分析中美地产发展中查到数据,中国仅有11.64%的租赁住房人口,而美国该占比长期保持在30%以上,而且2017年时的数据显示,中国租赁房屋供/需比良性且超过美国——市场并不缺乏可用于百姓长短期租住的房屋。但此时的中国,还依然在地产开发商大批拿地、高杠杆开发、极限挑战回款周期、洗脑式销售的巅峰期,地产开发商甚至联合银行放宽购房者进行信用卡拆借资金承担非消费支出、代替无法再贷的购房贷款,这还不包括某些审查不严格的组织对二次抵押甚至多次抵押房产给与贷款发放的问题。按照当时新闻常看到的一句话总结——“市场有刚需”。

更多的房屋供需和百姓刚需判断标准如何?这就是社会学专家教授们的研究范围了。按照中国年轻人对购置房屋的热情,以及父母急需要孩子结束“月光恶习”而强迫子女或私下代替子女贷款购置房屋、使其不得不将大量工资收入月投入至银行房屋贷款还款而非进行消费的情况来看,疫情前那几年可谓是“全国联动搞地产”的疯狂期,供应一定会迅速攀升“以满足快速膨胀的购房欲”。具体的数据我不需要直接引用了,讲下实例:

北京2017年7月二手房成交均价91,137.00元(北京之前已经因为限制拿地而减少了新楼盘开发量和速度,这里用二手房交易数据,要比新房均价数据更低不说,也更充分),按照成本最低的公积金贷款、贷款期限30年来算,用于结婚的夫妻两人、以及很快会有的一胎的家庭需要购置约100平米(该建筑面积大于实际使用面积)的两室一厅,其还款额是39,647.30元/月,夫妻两人平摊也需要每个人月收入在3万元及以上才能保证不影响基本生活前提下正常缴纳还款,而2017年北京人均年薪统计超过19万,平均月薪可以超过1.5万元,但实际上中位数只有6,909元,甚至不到统计数据的一半,力求真实性,我们使用中位数6,909元(至少我和我周围朋友们的工资月薪还真没有几个能保证持续月入1万以上),北京购置房屋的购买力就是13.38平米,甚至略小于巴黎百姓购房力16平米(按照20年期限当地各自房贷计算方法)。

月收入
/货币单位
购买力
/平米
房屋交易均价
/货币单位
房贷期限
/年
人均月还款
/货币单位
租金
/货币单位/平米
同标准住房的房租收入比
/%
北京6,90913.389,1137201,9823.6550~23057.90
巴黎2,23816.001,05302028~3829.49

(我还没有找到比较可信的欧美主要其他经济体同期房贷收入比数据,以后再补充)法国巴黎,2022年房价均值是1,0530欧元/平米,全国人均工资2,238欧元(巴黎不会因为是首都,雇佣员工工资会像北京一样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雇佣工月工资略低于此数字,但普遍也在2,000欧元以上),来自2019年INSEE数据

实际上,巴黎很多年轻人选择租房,而不是像中国年轻人一样选择购房,也是因为巴黎房屋租赁市场相较北京更人性,巴黎租金在28~38欧元/平米,租一间50平米的小公寓每个月仅剩下588欧元(大概就是省电省水无交际前提下每天啃面包度日的生活水平),所以巴黎年轻人普遍都是租的20平左右的小单间,租金/收入比大概维持在30%上下,这类房屋是巴黎租赁房屋市场主力,而且普遍管理完善、装修和出租配置都符合国家标准。北京租金在50元~230元/平米(价格区间较大主要是因为城市尚未完成旧城改造和居住升级,新旧房屋住房标准不统一,导致房屋装修配置差距甚大,从而价格区间较大),按照跟法国基本相同标准居住条件(考虑配套、硬装、水电、物业、周边配套和交通,不包括房屋大小)来看,就要取北京中高档租金价位了——150元/平。租一套50平米的房子,租金付完了就没钱生活了,月工资只够最大租46.06平米的房子,而只有20平米的中高档配套房屋目前是比较紧缺的,也尚未成主流,如“自如公寓”等同类商业租赁地产公司的房屋(等同于法国巴黎小公寓基本配套),他们的租赁房屋均价普遍在200元/平米以上(同样20平左右的整租小公寓),价格偏高,租这样一间20平小公寓,付完房租后还剩下2909元,租金/收入比超过57.9%。

房价上涨的同时也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如全国水泥价格从2016年开始攀升。人工成本随着基本生活成本上升而上升。从2015年到2017年那段时间,几乎每家制造业企业都在期望自己的商品能被提高价格,因为每一项成本都在上涨,企业主似乎把“销售价格终于涨/调上去了”作为自己企业重新回到发展大舞台上的标志,我依稀记得坚持到最后的造纸业,也没能抗住调(高)价的“诱惑”,沦陷了、涨价了、于是他们欢呼了,而房地产市场,尤其住房市场,重庆算是坚持低价格比较久的,某个“旧地方势力的落网和审判”打击了地方地产商垄断、开启了房价全面飙涨的态势,叫做“终于跟上市场了”。就着全国物价上涨的潮,我们还可以继续探讨还了房贷外,北京年轻人每月剩下的2,909元和巴黎年轻人的1,578欧还能保持怎样的生活质量,但我已经不想再分析,我不负责任的说,如果可以每月都享受到打折季的疯狂优惠,那么大家可以每月入手一个LVneverfull(虽然它不打折,但它是该品牌里最便宜的,是当地阶层学生党就可以入手的、老太太用来买菜的、不显得太昂贵的国民包),哪怕二手的,也能靠啃面包度日——这里只做个鲜明对比,实际上没有人这么干。而在北京,就需要5个月不吃不喝才能买一个同款包。

当老百姓连低档品的消费能力都受到限制,高档品就永远都是奢侈品,它们存在的意义只剩下虚荣和攀比。要么提高产品质量,要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售价。

我们看到了,因为通胀导致物价上涨后的北京生活和只是最近开始通胀的巴黎生活之间的差距。中国面对该轮通胀,已经采取了很多调控和限制措施,尤其地产价格,包括选择不救那些高杠杆地产企业。这里不过多重述。

所以,美国此刻有理由追问中国“分享”其应对通胀的实战经验。

但一个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伪自由市场经济,一个是自由信仰下的金融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多少实战经验值得分享(美国)、(美国)能够借鉴的?

中国在面对美元带领下的欧美东、西各国货币贬值压力,以及北部已大幅货币贬值的俄罗斯,中国央行于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期紧急进行宏观调控,稳定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并坚持同步贬值,同时增加对美国的贸易出口(如应对能源危机的太阳能领域商品、新能源商品),配合美国开启抑制通胀(加息)进程。美国基本同一时间重新调整对华贸易关税,以降低进口成本、维护国内低物价水平。

跟08年经融危机之后的情况一样,大量的商品流通交易除了可以保证物资供应和市场价格公允外,较低价格的商品进口也会有助于压低或缓和当地物价上涨,同时,货币流通挂钩商品贸易及其实体产业,增加货币流通量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7月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25.2%。我们知道2021年开始,为了应对疫情可能造成的用工短缺和产量难控等问题,中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避免(人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Wind工业母机指数从2019年年底的872.84直至8月底的1,926.37上涨1,053.57点,平均月涨幅15.09%,在保证国内消费品供应外,也实现对外出口贸易增长。中国贸易出口额(一般贸易)在3月环比上涨29.4%,4月环比上涨2.78%,5月环比上涨14.46%,6月环比上涨6.95%,相对欧盟国家更稳步的增长。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222.5亿元,其中出口2,029.5亿元。联合国贸发会议报道一季度全球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7万亿美元。7月22日中国国常会再提“消费与民生”和加大金融对进出口支持。

这里还要特别说的是能源危机、价格上涨导致百姓加不起油的问题,中国海关数据、3月光伏玻璃进出口数据来看,单月中国就实现了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4.4%,而4月同比增长17.8%,略有放缓,至5月同比出口数量有增但出口金额同比减少8.76%。而在2014年时,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遭遇美国“双反”攻击,主要出口国基本不包含欧美发达国家。

今年,农村常用的低速货运小车“三蹦子”再次掀起新能源热潮,本就有制造成本优势(制造成本中95%是材料成本,人工和制造费用仅占5%),叠加光伏充电、可换电池,大幅消减燃油消耗,仿佛在高级一点、给这个三轮车加个光伏板车顶就能实现“跑着、停着都能免费充电”的美好,喜欢也习惯使用三蹦子的广大百姓(也包括物流快递)这次成了洋气“新能源”的领跑者——新能源终于开始贴地气儿了。此时再提一下特斯拉的马斯克加力四轮电动车生产,以及上海5~6月炒作的汽车(主要指家用轿车)制造,即便炒作叠加了腾讯娱乐和全面清零后重新恢复生产的“大事件”,也没有能成功为新能源拓宽赛道,毕竟造价成本和市场需求门槛依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近几个月的“电动三轮车”相关关键词。(本段主要参考中研研究院《2019-2023年中国货运三轮车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美国为什么会有更多货运电动小三轮的需求,大概是跟美国百姓居住环境有关,百姓大都居住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居民区或农场,这些人没有每天走路去超市、菜场的习惯,最多一周一次购买材料、食物和配给屯在家里,出门除了上班就是采购,农村就基本上货运了,需求更强。而疫情以来,居家办公人员增多,出门上班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我个人一直看好的只有单人出行电动交通工具,中低速、空间紧凑、外形较小,出行和停车都很方便的那种,购置成本压缩在1万元以内,使用寿命在5年以上,可外接挂钩货运栏,后面不接货运栏,接另一个小车拉另一个人也挺好的。基本上这几年没看到这种小车,最接近的可能也就是Smart了。随着通胀来袭,更多人会选择卖掉手里的高档车,换个低能耗、低购置成本的代步工具,或者加入公共交通大潮。)

说回美国通胀问题,我们需要结合一下美股走势分析。从3月29日开始,美国标普500指数从4,637.3高点进入下行通道、持续下跌。但从5月24日开始,集中出现指数重要成份股大量买方持续于整数交易价格大笔挂单,强势拉升股价、吸卖方筹码,同时VIX波动率不仅实现了稳定下降,日内波动也大幅减少,保持指数较高位区间震荡,直至6月8日周末前开始迅速下跌,连跌5个交易日,并在第8个交易日重回下行通道低点支撑线3,636.87点位。6月18日又重新上演主力大笔挂单拉升股价、降低波动率,指数于6月底短月线下穿长月线,7月19日开始,指数日K线看来,已上穿压力线,BOLL区间开始增大,不出意外,此次筹码累计时间不会超过本月底。

为什么美国通胀跟股市技术分析有关呢?我了解的信息,更多出于总统对股市大幅下跌造成波动率太大可能会引起民众不满、增加担忧、影响民意指数有关。但根据我这几天重新翻阅的数据和新闻的时间顺序来看,更体现出了拜登为控制通胀采取了必要有效措施。美国当地时间5月31日,总统拜登就解决高通胀的措施会见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和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而这正是标普500的5日线连续上穿10日线和20日线的关键时间(5月26日和5月27日)、指数已经反弹突破压力线,此时的民众,对股价已经跌到低位、很快反弹的信心很容易通过各种网评获知,毕竟指数都连续下跌了792点,各技术指标都预示着大反弹即将来临,如果此时指数重新攀升至高位,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复苏信号增强,民众和经济市场会误认为经济恢复、热钱继续涌入美国并进入证券市场,进一步抬升股价的同时,美国政府已经没有其他有效的“负面大事件”可以抛出来给市场降火了。

在我来看,跟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2015年中国A股那是一鼓作气跌到底,仅花了两个月上证综指就从5,178跌到2,850点,跌掉大盘一半市值,来年儿又用了仅仅一个月再跌1,000点,仅用共计三个月时间直接让上证综指触底。彻底打击了市场信心,避免了经济再次过热的风险,于是,中国开始出动“国家队”托底、救市,散户大量撤离,机构数量增加,市场已经冷静到默认开启了股市如之前2008年-2014年的那种低谷期,即便下跌触底反弹,也依然无法轻易制造经济炒作效应。此刻开始全面经济降速,政府为保证生产制造从量到质的转型,国家放弃GDP增长的追逐战,大力整顿市场和加强监管。

但美国这一次跌幅却是缓慢了些,就仿佛降息几个、几十个基点就足以缓解经济,后面继续降息几十、几百个基点,民众和市场只会更对未来充满信心,于是,3月、4月还只是加息25个基点,到了6月就立刻加息75个基点,并预计7月加息100个基点。如果市场是真的信心满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股市与加息幅度成正比,但实际上,指数依然处于下跌态势。

三季度跟二季度不一样的是,市场(股市)对大幅加息已经失去敏感性了,这不是个好消息。其实在拜登紧急会面之前,美国股市虽然下跌,但实际上债券市场并没有因为加息而下跌,而是避险资金从股市出来重新流入债市,于是出现了债券价格和利率成正比的奇异现象。同期,更令我震惊的还有黄金价格走势,作为面对通胀问题的首选避险工具,黄金价格早在2016年就止跌了,2019年年中开始持续上涨,民众对实体经济的预期是看得见的。虽然疫情之后,黄金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却也首次出现这般连续大幅快速下跌的情况,更何况实体经济因为疫情再次被冲击的影响尚未全部释放,通胀压力依旧、包括美元在内的货币国际性贬值问题更加严峻。

我们知道,银行间和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通常会对利率相当敏感,无论是基准利率还是上下浮动限制,1BP会为这类机构之间大金额交易带来巨大的成本不确定性,所以,小幅基点调控更多针对的是金融机构,拜登的紧急会见和通胀讨论时间点之后,美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第一阶段基本失灵了,也就说,政府并没有通过加息控制并打击大型金融机构经济恢复、再度过热预期,那么下一步只能是直接调控市场主体,让消费者和商品市场主体把钱都放到长期存款的银行,加息就要加大力度,毕竟美国存款利率依旧很低,而从1.0%涨到1.5%并不足以吸引民众把钱存到银行。(而上证综指跌下来之后,中国民众的钱怎么了呢?被父母强制贷款买房、买保险了。)

3、失策vs拯救

就以上美国现如今的通胀问题我再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和解答。

3.1、政治角度

美国政治立场是资本的话语权,这相对中国不同,理论上来说,虽然政府都需要维护公信力来保证其权威性和控制力,但实际上,美国统治阶层眼中的中国,可能要比美国“更缺乏自由民主”,即便中国政府官员也是从民众开始层层选举来的,如何能被美国全民投票的结果受质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施行某些调控措施时,反而比美国政府更“狠”一点,至少从金融市场来看,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市场自由充分度并不比美国差,更何况,过去这几年,美股是指数整体拉升,而中国只是茅台单独拉升。我最近就在想,怎么金融最繁荣的地方可以如此限制自由交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美国民众会认可股市只涨不跌?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稳定增长是常态、而不是人为操控?为什么美国金融民众居然无法接受大幅下跌?为什么看空机制完善的市场居然被限制做空交易?

美国拯救经济的方法,并不是那么令人乐观,大致从布雷森顿体系瓦解、计划设计者居然被说成俄间谍开始吧,量化宽松也许不是大问题,问题可能在于钱怎么印多了,还居然不够花,现在负债累累到不敢再印钱。当然,这不是一个特例,历史自古就是如此国家兴亡反复交替着,我翻看了有关记录近百年主要国家亡国原因统计,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埃及(不是古埃及)等等政体崩塌(或亡国)大都是受不了外界压力和诱惑、对内控制不好资金使用,内债、外债叠加导致国家入不敷出最终出现财政危机……

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美国一个国家的,而是很多国家都在面临的,不单单是通胀问题了。挽救的措施,中国来看就是全面降速、都停下来,一项一项治理,一点一点突破,宁愿不发展也不能倒退更不能崩溃的原则吧,并不是非常完美,毕竟如果可以做好,当初也就不会这么容易出现地产泡沫和物价齐齐上涨了。中国现在已经通过限制地产交易降低流通性了,本身很容易实现“标价”,市场公允价格不在,民众对地产交易低于预期。虽说这并不能够完全压低房价至理想价位,但不影响民众解决住房需求,股市也从疫情之后跌破长期金融从业者心中的支撑线,但也不代表经济已崩溃。

美国目前比中国有优势的地方在于,美国(也有欧洲国家)还处在本轮通胀初期。可以采取的措施更多、机会更充分。

3.2、货币调控

政策具有滞后性,这是共识,宏观调控不一定每次都灵,大家也不会就此问题刨根问底、追究政府责任。

3.3、实体抗衡

货币调控之外,一定要配合的就是实体经济复苏。经济动力来自制造业,一味依靠进口低价格商品和原材料并不足以缓解通胀。通过关键性商品的进口压低市场同类商品物价才是重点,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加大本土企业低成本生产运营能力,在市场上、销售渠道上控制舆论对价格的指导,通过媒体和政策福利强制维持物价保持在低水平、甚至可以更低一点。关注民生问题、教育问题远比医疗问题更重要且容易突出成效,此时想办法让民众的日常生活保持美好要比关注解决个别民众痛点要重要,让民众认识经济现状但不畏惧还要抱有希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中国还不太敢让大家认清经济现状,这才有了娱乐和低俗文娱至上的现状(我相信这不是长期的、更不是政府希望的)。但这种情况不能持续太久,民众丧失斗志又被沉浸于娱乐中是极其可悲的全民堕落。

要关心的问题,这才刚开始呢。

4、未来预期

最后我就中国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和美国对资本市场的态度不同,不建议美国资本市场参考中国资本市场运行和管理模式,美国长期积累的自身优势(发达的金融市场及活跃的资本运作)不应该成为经济下行的罪魁祸首,而中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没有把“金融和资本运作”上升到国家发展重要领域的高度,相反的,其发展和维系被人为性地(大幅)限制。但就“金融是否足以支撑还是打垮经济”这个问题来说,不仅中美,各国面对发展时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4.1、资本市场抑制货币政策、虚高实体经济、助推通胀,最终导致物价集体上涨。

中国在过去的七、八年里其实也同样经历了一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两者的本质不同,但过程和结果却相似,我暂且称它“金(经)困”(J2困)——即经济和金融双困境事件。这段时间里,中国因为新领导班子的上马,金融业也同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体制改革”,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在大陆实体经济发展的主线中。怎么说呢?一开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答案,创新并丰富金融产品,使其多样化、差异化,从而能够推动实体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比如配合了前期的“大基建”、“互联网+”计划等),然而“改革”从头至尾都没有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反而成了行业“内卷”和“新势力洗牌和入局”的借口。所以,我不认为“改革”是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如何的原因,或者说,资本运作没有能够在实体经济过热和冷却的进程里真的扮演了某个角色,它本身更像是独立在实体经济之外的。我们再来回顾“改革”怎么就这么巧了,不是主角也罢,连配角都没捞到,却从头至尾上演了次贷危机一样的“资本-实体”大戏,跟着大势卷来,又跟着大势逝去。也许回顾这个事件,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重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华尔街的“罪行”。

“J2困”时期叠加各行业物价(尤其房价)的上涨,本质除了地产证券化外,首先发起的就是银行信用卡负债的“资产证券化”,银行集中性打包出表由于消费带来的负债,不良资产和证券化甚至地方债务证券化发展也再次兴起,从而推升了金融产品证券化升级(多层嵌套的基金产品、私募产品、分级产品等)。同样遭遇了股市暴跌,为什么中国并没有爆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一样的金融风险?股市暴跌于资产证券化兴起之前,市场(楼市)过热之后,或许就是“恰巧了”没赶上?而金融资本带动实体经济膨胀、实体经济带动金融资本萎缩的发展过程却跟美国当年类似。

实际上“J2困”中,金融也不是完全透明的存在,它潜在地推动了整个通胀的进程,又承担了抗击通胀的责任。也许是国家此时(相比之前发展基础产业和大基建时期)过于关注金融业,于是无论实体如何,大家的视野和目光都更多地落在了金融而非实体经济上。

中国现在面临跟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一样的经济困境,而美国即将迎来次贷危机之后“再危机”,就我来看,中美的问题都不是金融市场的问题,而是实体经济的问题,一定要纠责,也不该只是针对“金融、资本”。

(尚未完)

从去年开始,随着监管政策性放开金融市场对地产融资的限制、加大纾困地产企业运营危机,市场出现质疑“宽货币”而信奉“宽信用”(参考外部链接-网页)的声音,提倡“放松RMBS(‘中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

4.1.1、中国就目前RMBS发行情况怎样?

现阶段RMBS共存续 1.21万亿元。从各家银行存量规模上看,共有31家银行主体有存续RMBS债券,其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存量规模分别为4,437亿元、3,320亿元、1,077亿元。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大行、股份行存续金额分别为9,720亿 元、1,808 亿元,占比 80%、15%。

其中,建设银行已转让信贷资产9,635亿元,工商银行已转让信贷资产6,197.4亿元,分别排前一、二。

*数据来自华安证券7月24日固收报告

再例如,其中工商银行截至2021年8月16日统计数据显示(《2022-01-25-2289022.IB-22工元乐居1A2-工元乐居2022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报告-中债资信》):该行从2016年开始加大了个人住房贷款放款余额,随之也伴有违约率上升的情况。

该行历史上共发行过4单RMBS项目,总发行规模约5,757亿元,截至目前,已发行项目存续第12期、24期、36期和48期累计违约率分别为0.13%、0.30%、0.34%和0.29%”。(如右图→)

风险提示:“部分抵押物(贷款余额占比24.76%)未办理抵押登记”。

以上工行委托信托公司发行的资产包组合包括AAAsf等级和无等级的“优良/次级”贷款,其中大部分是AAAsf。但尚未能查到每笔贷款具体内容。资产包中贷款额在100万以下的占总打包贷款余额107.5亿元的94.58%;平均每笔余额32.44万;贷款合同期限集中在(15,20]年区间,占比达59.3%,其次集中在(10-15]年区间,两项共计76.22%;贷款账龄<5年的占比51.45%,<10年的贷款项目占比96.76%,而账龄在10年以上的占比微乎其微、贷款笔数3笔,占总打包贷款笔数的0.01%;贷款人年龄范围大多集中在30~50岁,其中30~40岁(八零后)占比最大,达40.87%,七零后占比31.97%,两项合计72.78%;贷款人年收入大多在5~10万,28.11%的贷款人年收入不足5万,借款人年收入10万以下的贷款项目占比达到72.44%,但贷款人年收入跟其贷款余额成正比。可见,中低收入人群对贷款需求更加旺盛,这类人群集中在工作稳定几年后的社会群体中,是之前提到的“婴儿潮”刚需房主要力量,也是正逢通胀中后期、物价上涨后面临收入降低或消费能力承压,这类贷款违约风险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下滑叠加疫情带来企业裁员潮,借款人因失业而丧失收入来源导致其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在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资产包贷款项目主要贷款人职业分布情况。除了“其他”外,贷款笔数最多就是“管理人员”和“商业贸易行业职员”,分别占比18.84%和12.37%,管理人员收入应比职员和一线雇佣工高,但实际上由于近年市场不景气,高层除了面临降薪外,还有平凡跳槽的现象,并不会比底层职员更能维持稳定(高)收入。贷款笔数占比在2%~10%区间的职业分布,要么是收入少,要么是无稳定工作或工作变动情况频繁、收入不稳定群体,而金融、互联网、文体娱乐、邮电、军人等近年收入高且相对稳定的群体占比总计8.58%。

而借款人地区分布大多集中在广东、江苏和山东,单广东省贷款余额占比就达到31.35%,该地疫情前就已开始出现深圳非市中心、惠州近深圳郊区小公寓、住宅因离职技术人员返乡、跳槽等大量抛售(不掉)的现象。

而江苏则是再之前的2016年就爆出违约率攀升、问题严峻的新闻(参考外部链接-网页“苏州等城市房贷违约率连续攀高 官方要求压力测试”)(如右图→)

4.1.2、下面再看下,这些资产包谁接盘?

(←左图)工行2022-1A2-RMBS交易结构

透过RMBS的交易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工商银行整体打包了他们认为“须要打包出去的贷款项目”,通过信托公司作为主动管理责任人成立证券化产品,找了中信证券出来做承销商、卖打包好的产品给投资人。

xx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意见中也写到:“工商银行具有清偿能力”、“ ‘工商银行’合法所有其根据‘《信托合同》’拟信托给‘受托人’ 的‘抵押贷款’,且没有为任何第三方的利益在上述财产上设定任何担保性权益或权利负担。

该RMBS次级债券全部由工商银行持有(理论上可承担优先级债权人最多9.37%的损失),优先级份额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发行规模85亿,没有采用外部信用增级。

4.1.3、投资者构成?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中,非法人产品(主要是银行理财)占比已经在2021年下滑且在本年度交叉于上升的商业银行。(新增发行量、利率等都是原因)

4.1.4、其他ABS?

(←左图)(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ABS交易结构

4.1.5、民间数据or非官方数据?

(尚未有足够材料,等我再更吧……)

4.2、股债平衡失调,银保兴起,理财子昌盛,谁还有能力缓解通胀?


“美国影子银行是对贷款证券化再融资的机构,是银行产品的纵向延伸和补充,依赖资本市场,更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产品异化。没有金融危机时,通过投资多元化、风险隔离机制,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没有暴露,但一旦遭遇金融危机、金融产品脱离实体,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强,这也是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2019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巴曙松 杨倞 等

(该部分数据待完善,内容再找时间更新)

4.3、避险工具分门别类,有市无价,需求旺盛掺杂着对其的挑剔和掠夺,但现实却是“更低的流动性”?!

在抛弃“金本位”之后,黄金依然是大家公认的避险工具。

全球来看,男人喜欢黄金,女人喜欢“铂金(包)”,程序员喜欢虚拟货币。在中国当下,老一代喜欢茅台,新一代喜欢盲盒。于是乎,在人们内心坚定的“最爱”就是一直最保价的商品——这就是避险工具的由来。

“我们不在乎它是否价格飙涨来圈更多的粉,但我们坚决不允许它掉价,哪怕一分钱、一刻钟。”

黄金白银这种传统的避险工具之后,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是否可以成为当下新一种避险工具?甚至代替美元、成为另一种挽救通胀的货币?这个问题挺荒谬的,就像是有人问“玉石是否可以成为流通货币”一样,当然可以作为流通货币,但要看在什么市场、什么时候。有人用积木块当货币进行交易,就一定会有比特币的交易市场。而作为法定货币、可以自由进行市场流通的前提,需要具备的条件则更加苛刻,除了国家垄断铸币权和发行流通权外,货币本身铸造便利程度、铸造周期、防伪和市场流通数量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特币在防伪(区块链)层面算有一张牌,但因其铸造成本高昂、铸造周期漫长导致其流通量远不满足市场需求(商品流通交易量),于是,我们就仿佛手里拿着一颗罕见的N克拉超级钻石一样——很难变现流通,你不舍得,因为你没有几个币。比特币的未来意义,在于其数量的积累和市场认可度,而不在货币属性本身(关键在于国家是否认可其作为法定货币进行流通),而比特币现在的意义,在于其稀缺和难复制性使其成为规避其他脱离实体的虚拟资产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

今天的比特币作为新一代避险工具,不代表它具备了代替其他避险工具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多只能是同级别),“大家都是避险工具,都是脱离实体的(所以实体经济如何,对避险工具价格的波动影响不大),都是各自信仰者的心头肉,凭什么你就能代替其他?!”而比特币的未来,不确定也很多。

我尊重大家内心的“独爱偏执”,但经济就是经济,实体才是生存根本,身体靠粮食、靠营养、靠水和空气,而不是单单依赖“一份偏执的爱”。

1 thoughts on “美国近年货币和经济问题浅谈2——疫情来临(未完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6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