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终于有了足够多的闲余时间

2020-2022年的北京日常

这里出门就是故宫景山北海王府井鼓楼等等,偶尔?可以回去金融街买个冷冻牛排、新鲜黄油。

我喜欢步行穿梭在二环内,其实北京城中心,也不大。

偶然间发现的、被周围居民称作“大庙”的现代翻新展览馆是个不错的喝茶地儿,虽然不喜欢腾讯,但是偶一次碰到他们某个职工结婚选在大庙,我也是要衷心送去祝福的,北京人和山东人结合成的新家庭,爱情本身不易,还需撇开社会利益和评鉴祝福他们。(不提倡大家去庙里结婚,即便这只是个仪式,即便这里已经不在是庙宇)

有段时间最常去的就是王府井那个新建的商场咖啡馆,其实只是因为可以重温一下上学时期坐在咖啡馆门口要一杯咖啡就那样愣神看着行人匆匆走过的单纯时光。这里,看到的更多是温情、亲情和爱情,远处是一个复制重建的王府典型四合院,被和谐的纳入眼眶,安静的、独自的蹲坐在远处成为这个广场人群的背景,时光似乎告诉我们它未曾离去,只是暂停了,它一直都在我们心底。

疫情后就很少下馆子吃饭了,但好歹还是有机会的,甜品还可以。

南池子美术馆像极了我2018年设计的那个最爱的苏州园林小房子,就中间池水和绿植、石林和竹林。我感觉有一点点狮子林的影子,但确完全是另一个独立调调,喜出望外留个影。(建筑水平不差哦,只是难以普及)

东城的大杂院未改造的地方多于西城,偶然间看到破损的外墙。有时候,政府比老百姓还要迫切希望大家能有更现代、更舒适、更美好的居住环境,但要怎么做?这似乎成了东城区的棘手问题。毕竟,这里是首都的核心,曾几何时,连外国人都最热爱的中国文化的最直接展现,他们都如此热爱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什么我们这么难珍惜或保留?其他国家的居民一进家门,看到的无论欧式、美式、意式亦或是阿拉伯式,总会看到最明显的本国文化元素,但我们似乎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了。我对当地人说: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如果未来几年依然没有办法找到可以普及这片居民安居的中式现代装修风格,那么大概率从此不再有“私宅”一说。他们不太信。


疫情后突然很多工作都放下了,于是有心情去了很多以前没去过的地方。

2020年第一次来长沙看远亲,我是家里这一代唯一从未被带回长沙探亲的孩子。很好奇,就过去看看姑姑舅舅们。

超级爱吃湖南菜,小时候在友谊商场后面的小街道有一家做得不错的湖南菜馆,姥姥不时带我去吃,更多的还是在姥姥家,她做的那个熟悉的湖南味道。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童年,不在长沙。

(照片是摘了口罩拍摄的)

 

美国近年货币和经济问题浅谈

疫情前一年,就写了一点关于美国近些年的国际货币政策——为什么美元不停超发却没有导致大规模美元升值,美国的通胀去哪里了?

第一阶段:美元大循环

在一直饱受争议的“中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话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疫情前美国经济国际大循环的美元流动图:

这个“美元流通闭环”是美联储超发货币的同时,美国通过经济制裁、国际贸易强势等方法,连带着浓郁忽悠营销,利用他国跟美元流通国的贸易顺差囤积的美金,通过让他们买并持有美债,赎回在外流通的美元。

他国贸易顺差使美元从美国(实体)市场流出,减少超发美元造成的通胀压力,然后再通过让他国购买美财政部发行的美国国债,使美元回笼至美政府,彻底消除那部分超发带来的美元贬值风险。

这个国际贸易案例或许除了英、中外,最显著的就属日本了(这里不过多说明,美政府要保持美元汇率低水平,美元相对贬值的那些骚操作,一时半会儿确实很难捋清楚,毕竟中东这个地方的历史也要说一说,对我就很难了)。

第二阶段:美国债权二级市场(固收市场)饱和

当然,不是所有超发的美元都完美回流,其实从2003年开始的数据看来,国外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历史高值比也不高于35%,而所谓“中日最大美债主”的说法中,中国持有美债历史高峰是在2011年7月达到当时美国国债总额的10.94%,所以,所谓“中日(或者中国)大量抛售美国国债会让美国怎么样”的想法并没有足够支撑力,反而是重新回到美国土地大量购买美国实物资产和投资美国企业才会对美国经济有实质上的打击(比如当时想要买下美国的日本,受到了美国直接反击)。

但如果全球占比三成的国外持有美国国债被集体、集中性抛售,会造成什么?首先就是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因为风险加大、融资成本升高,所以)美国利率上涨,这样美政府未来(发行)偿付利息的压力变大,对于本就入不敷出的美政府来说打击也不会小了。(如果造成巨大影响,引起美国本土大量抛售、投资人大量赎回的局面)很快,美国本土流通的美元储蓄增多,市场流通的美元相对减少,会造成美国市场消费能力下降,生产投资减少、生产力发展受阻。但这个影响会造成多大打击,估计美政府应该已经有所防范措施了。所以,美政府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量化宽松”,这样,市场流通的钱多了,利率下降也不用让政府背那么沉重的偿付压力了。

抛售美债没有太多打击力,那么他国不再买账美国国债了,行不行?于是近两年市场各种评论“中方大量抛售美债400亿美元”,来自美国财政部截至2021年10月底的数据显示,美债总量28.9万亿,其中中方持有7万亿,400亿美债的申赎最多只是一般性日常操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日两国在近些年美国更大力度发行国债以来,持续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跟风。

知道了国债发行的基本意义(美元回流),我们再来看看下图,从1993年至今美国发行国债总额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就开始增大的美国国债发行增率,完全被疫情之后的曲线斜率颠覆了,金融危机之后也好歹用了4年多才增发了4万亿,疫情前也需要3年增发4万亿,而疫情后仅仅2年就增发了4万亿(还多)。

而这段时间中日在做什么呢?继续正常买卖,但不跟风了。

上图(数据来自Wind资讯)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依然呈现大幅攀升(跟美国国债发行总量趋同),但日本已经几乎停滞美国国债增持,中国在几年后反应过来情况不妙,也开始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跟风。于是大家在2015年前后集体开始不买账美国国债(当然,这跟美国经济确实不如预期也有很大关系),国外持有美国国债比已经跌至三成以下。(或许美国大量增发美国国债,也可以很大程度类似毒丸计划那样,稀释外国大债权国联合集中抛售美国国债的风险,但这并不能摆脱美政府金融调控失控的现状。)

美国发行的大部分国债其实一直在本国流通着,但这样也没看到太明显的美元贬值和通胀,是因为什么?美国金融市场。前面提到的,外国持有美国国债一直只是三成左右,大部分美国国债依然是美国本土投资者持有。这些投资者大概率就是美国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很大程度的“国民投资型基金”(性质类似中国的公募基金)。

美国国债卖给金融(机构为主的)市场,那么多余的美元会被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从实体市场中(比如企业盈余、家庭储蓄等)收回至金融市场,在那个虚拟市场里的美元只要一直不再次流出、进入实体市场,就不会有太大通胀压力,避免造成本币贬值。但金融市场也是有容纳量的(至少我这么认为),金融市场饱和后,依然会有剩余不被容纳的美元流通到实体市场,这个时候,美国就想到巴菲特这种明星效应,跟中国的网红主播一样的性质却好似更商业、更高级一点的“超级网红”诞生了,他们负责把实体和家庭的闲余美元吸收到股市中。但股市有风险啊,如何可以更有吸引力的吸纳非专业投资者?这就需要稳健上扬的大盘指和“只要长期持有就稳赚不赔”的价值股概念了。这就是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之后各国都不买账美国债之后,美国的“股市骗局”的意义。

第三阶段:全面失控

国债,邻居小胖和小傻都不买了,还带着其他小朋友也不跟自己玩了,自己也吃不掉了,还有那么多美元没有消化怎么办??

那就看看超发美元对实体市场造成的直接影响:

  1. 美元贬值
  2. 经济和消费萧条
  3. 物价上涨(从地产开始,商品和人力成本等齐齐升高)
  4. 失业率继续上升,经济继续萧条

以上顺序中,美国从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就没有完全复苏是大家共识,从疫情打击来看,2020年中明显美元相对贬值状态持续有一年半了,美国地产开发下游产业价格上涨是2020年底开始,并在2021年全面爆发,接着就是各种物价上涨,然后是2021年第四季度的失业率数据和领就业补助数据。

美国经济不行了,大概不会因为疫情,但会因为疫情这个蒙羞布,让政府的脸面能更好看些。经济之前就不行了,还在量化宽松,外国不买账了,本国空间饱和了,美元流回到实体市场,造成通胀,美元就是无法恢复型贬值,然后物价继续上涨,成本上升,失业率攀高。此时的美政府还能做什么?还可以加息啊!

美国提高基准利率,市场美元确实会减少(储蓄增加),但会抑制投资,并不利于制造业发展和刺激消费,然后实体经济继续萧条,叠加人工成本上升和就业萧条,商品短缺情况就愈发严重。

于是,美国需要大量的下游产品的进口,还要保持出口贸易不下降(否则贸易逆差太厉害还是扛不住),那就出口知识密集型产业商品、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等人力消耗量大的商品,这就有了中美贸易战和中国消费品制造业蓬勃发展。

中美经济地位

以上大致也看出来了,美国对于本国金融怎么个蒙混过关,又怎么个玩弄你们于鼓掌之中,确实是条理清晰且早有防范的。

中国还有什么底牌?

1、持有的美国国债;2、大量的消费品供应;3、人民币相对美元的价格。

没了。

而中国还需要什么牌?(以达到①人才回流,②资金回流,③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④加强富人比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就需要大家好好思考了。

【随笔】关于社会制度形式和国际斗争的学习和思考

最近翻阅了一些有关主权财富基金的数据,这些年社会上对这个非常新兴的金融事物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普遍提出的诸如“信息披露不够详尽”、“投资策略不够商业化”、“战投和财务投资区分不明显”等等主权财富基金面临的问题,我本以为问题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同”这种大逻辑相悖的前提下:某个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如果太多政策性指示,有大概率影响并掌握东道国的经济命脉。对其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思考。

纯粹的主权财富基金是否能够实现?

资本主义国家(这里主要指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权利益体是不会打击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

对于那些还没有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目前维持“给劳动人民尽可能多的权益”是维护其政权稳定的核心,而这是在被雇佣者持续游行示威的常规活动表现的前提下,向雇佣者“争取”来的(而中国劳动人民不需要这么做,他们在中国本就是“占有生产资料”,更何况工作的基本权益呢)。

如果最强、最后一个稳定的、代表被雇佣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一旦分裂并退回资本主义社会那般制度,必然会造成全球广大被雇佣者失去反抗雇佣者/资本家的强大优势。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以往中国强大的、抵制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家无节制剥削劳动者的中国“资本家”和国有企业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与欧美的资本家们同谋,资本家的本性会因为缺乏足够强大约束力而彻底再次暴露,整个社会会瞬间回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抗、起义,甚至革命的潮流中,混乱的局面会首先影响欧美目前的权贵实力(比如资产被洗雪或者被另一波贵族推翻)。

另一个角度思考,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想要很快进入社会主义制度,整个国家都必然首先逃脱不了一场血腥的革命战争,而譬如法国大革命后巴黎公社仅存72天,短暂的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残酷的反抗不会只有一次,也不能确保彻底的成功。战争对目前大资本家和显性贵族来说,依然损失最大,不仅如此,除了要面临钱财被洗劫的危险,欧美发达国家还要面临人才和贵族大量逃亡中国的人才流失危险。所以,他们要比自己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人员还无法容忍稳定的社会变一点点混乱。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打击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是很愚蠢的行为(或想法),对前者没好处。而现在的他们想要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是一条光明大道。

(但为什么社会上依然有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声音?为什么会有人簇拥“民族保护”、支持民粹主义?其实不过就是一群穷人或没落贵族想要借着战争发国难财、暴富,甚至或许,夺回政权。他们是黑暗的,是全球资本家的直接敌人,更是中国不会容忍的。)

那么,全球各国目前是如何面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呢?其实各国执政派站在最高视野早就达成一致了(各国没有全面对外开放和合作大概只是出于百姓对社会的认识不足、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考虑到相关的经济层面的问题而已)。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是之前那个缺乏人权的剥削社会,而今天的中国也不是以前同期那个只想如何颠覆国家制度的、纯粹的社会主义信仰者——中国在建国初期到现在都一直致力于“如何在吸取旧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教训的前提下(坚持马列主义),探寻一条属于中国的、符合当今稳定社会环境的、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这项任务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如果说马列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和教训之上的经验总结,那么中国这个探寻之路就是完全创造一个崭新社会运行逻辑的、从零到一的任务。中国的路有多难,是各国都很明白的事情,所以大家给予中国发展更多的关注、宽容和帮助,更何况,目前也就只有中国有这个资格做这件事情了。中国这些年发展创造的任何亮眼数据,加起来都比不上“过了70年了,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依然没有解体——她还活着”的这个事实,更令人震惊,更何况,中国现在发展的还挺不错的。

对于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如果他们看到中国可以实践出一套值得推广的社会运行逻辑,那么他们直接把其拿来借鉴是非常顺畅的一件事,没有任何阻碍在于他们跟中国已经从各自的极端社会制度通过彼此相互制衡和渗透融合走到了一个平衡点,而中国在建国之前就保持社会主义(未来追求)跟资本主义(过去经验)的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几十年的实践也让中国不会完全对立于一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

当下的工作,除了探寻更具有可操性的管理国家和发展经济的运行模式外,还有如何使各个国家不同种族文化的百姓能够跨越思维和认识的阻碍,将人心之隔阂这个虚伪屏障扒开,看得到社会大同早已经存在的事实。

最后,那些批评邓小平理论的资本思想,或者瞧不上毛泽东思想过于传统的人,其实都只是对历史、对事态、对现实社会的学习和认识不足。这些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未来不断的教育升级来弥补吧。纯粹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如果一定要代表官方政府的某些战略性思考,那么各国的主权基金之间应该加强信息(互相)披露,而不仅仅是向大众信息公示。如果主权财富基金之间的国际性战略协作,成为各国国家金融战略(助力产业合作)协作的良好契合口,那么国际合作也就不单单依赖某几个国家坐下来搞搞“联合组织”这类简单粗暴的非产业合作协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