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的中行承担了太多企业发展压力

只是渠道业务,需要本人跑一趟银行。工作很简单。

想要记录,只是因为攀枝花跟之前我去的城市不太一样。

不同于其他城市,这种渠道业务大都是当地银行或省地方行承接,因为风控相对四大行不那么严苛,但攀枝花这笔业务是跟中行做的。

毕竟都是中行出来的老同事,聊起来轻松很多,他们也都不是当地人,听说行长也是外地刚调来、新上任的。晚上就开心的在市区一家火锅店欢聚:

攀枝花这个地方,以前就不是个城市或者村落,只是个没有人居住的山沟沟。为了发展钢铁、开采矿石,大力支持攀钢,就政策性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这里工作、生活。整个城市市中心在山坡上、河水的这边,河对岸就是攀钢的工厂。

这里就一个大企业——攀钢,全市居民基本上不是攀钢员工,也是间接为攀钢员工、关联企业工作的居民。我白天办完公事,趁着中午时间,逛到中行不远的一家商场,整个商场没什么人,一层是男装,二层是女装,没有地下一层那种热火朝天的时尚餐饮品牌。这是一个城市发展实际状态的最直接表现——商业服务于男性。虽然这里市中心旧改进度很不错了,但实际上这个城市的经济还处在县级城市发展初期。

中行的朋友们很能聊,大家互相道着自己的工作和初心。

中行最早算是半个政策性银行,怎么说呢,国际上,中行是外汇唯一出口,即便到今天,海外各种农业、建设、工商、交通银行的海外分行迅速扩张,但国际结算业务的海外端口依然在中行手里。

在国内,中行一直都是当地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动力原石,他们的各级行长除了秉持传统的银行风控观,还要怀揣一颗“如何协助政府把当地经济搞起来”的决心。而后者直到今天,也还是行长们是否足够履责的重点考核。前一任没多久就调走了,就是因为没有太多能帮助攀枝花完成商业转型的有效决策。手下的那些员工,只期待这位新上任的行长能给他们带来确实可行的转型方法。

因为天气原因,航班延期了。我不得不晚一天回京。大家说,那个机场当初选址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周全,选择建在天气不太好、容易起雾的山顶。我估计,可能当时的决策者只知道机场建在山顶更容易起飞(丽江机场也建在山顶),但没有综合专业气象学家的建议、考虑山脉和气流对天气的影响。这种成功又失败的案例,在中国这几十年追求高速发展的强压政策下,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第二天晚上,我们去了河边一个露天小馆子吃大锅炒肉,是个很特色有又温情的餐食方法。看着河对面不太冒黑烟的工厂,听着他们对这个城市发展脉络的回忆,那么多的信息,我第一次完全没有任何可用的点子建议给他们。

内心深处就不明白:为什么攀枝花会成今天这个模样?!

城市里很多居民离开了,因为煤炭钢铁产业衰退,导致企业盈利出现问题,大量裁员,短短几年,大约超5万员工离开这家公司。同样的,他们大部分人也离开了这个城市,因为大家也都是外地来这里打工的而已。

我乘飞机离开了,没有想在机场找找什么特产看看。有什么必要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85 − =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