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读《世界金融五百年》有感

货币存在的本质是物物交换的需求,也就是流动性的需求,如果市场没有流动性,(也就是没有任何人想要进行任何交易)货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如何评测和计算当前的流动性是决定货币发行或流通总量的基础。

过度流动性的释放(到实体市场)会造成通货膨胀,而短期内通过资本市场的过渡(而不是直接释放到实体市场)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让过度的流动性不要进入实体市场、导致实质性的通货膨胀,这是资本市场存在的意义。

本质上来说,只有足够多的市场消费或商品交换(行为),才能够获得更多赚钱的机会。“不会花钱等于不会赚钱,不能花钱等于不能赚钱”。

在不断地商品交易中,最终谁获得实物资产、尤其最昂贵的实物资产,谁就是赢家。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尽可能持有这些实物资产越久的时间,这些实物资产能被持有的时间越久,它的价值就越大。再是,物以稀为贵,或者说奢侈品在这个市场上是有收藏(持有)价值的,任何奢侈品,都本身存在有价值,它们的价值远比货币价值(货币在没有变成实物之前是没有价值的)。

换句话说持有货币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货币不代表任何生产力,国家发行货币,也并没有抹去实质的债务危机,只是为了变相转移了大家对这一危机的视线和看法。

以前⻩金、白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品,它们存在时间久、稀少、美丽又有可塑性,所以每个人通过交换/交易都为了获得⻩金白银,最终这里面最大的赢家是资本家和国家。而全球各国来看,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因为美国不仅有自己国家的⻩金储备,他还有其他各国的⻩金储备存在那里,而实际上美国并没有打算把别的国家存在美国的⻩金还给各国。

而在今天之所以剔除金本位和银本位,本质上是各个国家已经分割完了现存所有⻩金、白银,他们需要有新的、更多的、昂贵的、可持有很久的实物资产,作为他们新狙击目标。

除了⻩金,白银以外,中国还有很多类似的实物资产,它们的保存时间⻓, 昂贵且稀少,漂亮又实用,但不包括土地。中国老百姓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所以在中国投资房地产,跟存钱在银行一样的本质——只获得了一点利息。

如果一项实物,你根本未曾拥有过它,那么它的任何价值都跟你无关。

不断让老百姓进行没有实物交易的消费——比如服务性消费——是最大程度减少商品市场中通货膨胀效果的措施和手段,因为这种交易中不会发生实物转移但却生成了消费行为。同时也就能避免造成昂贵实物资产的流失(或转移后集中度不均衡问题)。

而底层老百姓想要保住自己的实质性资产不被流失,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服务性消费,同时努力回归物物交换的体系且只进行必要的物物交换。但回归物物交换的体系,必然会使央行失去作用,国家没有办法通过央行控制流动性,就没有办法通过继续发行货币来掩盖债务危机。所以,在物资紧缺的今天,国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杜绝物物交换的萌芽再次出现。第二是制造更多有价值的商品直接分配给穷人,其中包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产品的本身价值,老百姓持有这些实物资产时间越久,幸福感会越强,这是稳定市场经济和国家政权的基础。第三是努力减少货币流动性而不是刺激市场消费,包括从资本市场抽取并消灭过剩流动性,再从实体市场抽取并消灭过剩流动性,最后不断减少发行的货币总量。第四是将国家收入从税务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类一次性收入模式”回归 “持续性租赁收入模式”的本质,其中包括增加“持有并管理数据的租赁收入”等类似新资产项目,以其作为国家债务的对标资产。政府是服务性组织,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获得多少社会收入。

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了,因为几百年过去,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囤积的实物资产了。这个世界已经被剥削得差不多了。

读了这本书,大概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依然是奴隶社会的剥削体制,只是在文明时代的今天,资本家和国家不会直接上鞭子抽你,而是会哄你、洗脑你,然后让你乖乖开开心心掏钱给他们。以前你种地,他收租和粮,后来你纺织,他收销售抽成,再后来你办公室敲字,他收观影费收入。

澳门出差

疫情之后,这不是第一场说走就走的出行了。我似乎习惯了逆风而飞,匆匆做了核酸检测就提着行李箱出门了。

这一次三天行程,除了一个下午连带着晚上可以自由安排,其他时间都是有目的的出行办事。

澳门填海的新区很干净,听说房价也非常高,当地人每天起早贪黑从老城区赶去新区上班,为的是高工资,新区里面的小区都是大部分老百姓住不起的高档房。我们最后一天逛了老城区百姓常去但游客不太去的路线,沿路找到一家人满为患的小馆子,它斜对面正好在T字路口上的、贴满了明星广告的小店,里面却空无一人,然后我就立刻决定去那家人多的店看看,到底是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居民。

量大、味道正,重点是价格实在。其实菜单品类并不是那么令人兴奋,但当地人喜欢的是下午茶跟街坊邻里闲聊,喜欢的是一杯奶茶或者一碗粉配一杯茶的喧闹,跟其他家的孩子、跟自己的长辈、跟路过的游客、跟刚认识的新居民……

吵吵闹闹的,但是特别有意思。

日常居家餐食

元气早餐

 

早餐

牛奶+燕麦;酸奶+水果;酒糟+鸡蛋+水果;烤面包+黄油;葱油煎饼抹上甜面酱或老干妈;碱性饼干+生火腿片……

或者直接去咖啡厅要一杯咖啡和一个巧克力面包。


味蕾灵魂心旅

饮食之事,随心而行。一日三餐,皆是心情的写照。姥姥常说,我从不会亏待自己。是啊,餐桌上的每一口,都是我对生活的热爱。

姥姥,一位湘女,承载着曾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将英文和学业的种子种在我的心中,更用满腔的爱滋养着我。记忆中,姥姥的厨房总是弥漫着诱人的湘菜香,红烧肉的软糯、粉蒸肉的香糯、水晶丸子的Q弹,无一不承载着我对那无忧无虑童年的美好回忆。

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去姥姥家。一进门,就能闻到厨房里飘来的香气。姥姥总是笑眯眯地给我夹菜,告诉我这些菜的做法。哪怕已至耄耋之年,这位可爱的老太太依旧会在每次我回家的时候对我说一句:姥姥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这些味道,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如今,我回去看她的时候,总会回一句:这回,我给您做红烧肉吃!

如果姥爷是家里的支柱,那么姥姥一定是家中的灵魂。她的湘菜,是我对家的定义。每当吃到这些菜,我都能感受到姥姥的温暖和大家族的力量。


饮食阅历

昔日大学时光,餐桌总是丰盛。一道菜、一道肉、一碗汤,再佐以红酒和甜品,那时的生活,简单而美好。如今,物欲渐淡,更注重节俭,一日三餐,回归本真。并非囊中羞涩,只是心境悄然转变。


独与美食共舞

氤氲的雾气中,坐在小火锅旁,热腾腾的汤底咕嘟咕嘟地响着,暖意融融地包围着自己,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小小的锅里,食材翻滚着,发出欢快的声响。不用叽叽喳喳中争哪一味先入锅,它允许你自在而安静地品尝着每一口,享受着与美食独处的美好时光。

锅里飘出的熟悉香气,总能唤起往日那些和朋友、和家人围坐在火锅旁的温馨记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饮食历练之往事

久违的菲力牛排,那焦香的边缘,以及剧烈氧化反应下的黑棕纹理外延面,内心豆蔻色的肉质带着些许自然的血色,含入嘴中,口齿间感受的嚼劲,总能精准刺激味蕾作用于唤起昔日记忆。

此刻,不再以红酒相伴,便以荔枝、樱桃气泡水,开启简单美好的晚餐。

(不喜欢吃全熟的牛排的我,也不再吃生牛肉了)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虽然人体细胞每隔四年便会完成一次更迭,但六年来,我对西餐的习惯和偏爱却始终如一。尽管中餐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味,却始终无法代替西餐的味蕾世界。

 

饮食文化不分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不是因为本身文化的强势,而是这片土地人民对文化的包容度。

海纳百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外来文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养分的历史。

最强大的招数怕不过就是可以吸纳所有外来攻击力,并转化成自己爆发力的绝招了吧。


配角也可主角

茶?与咖啡☕️,同为世界饮品,相辅相成。

英国将茶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更应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生活。

春节

第一次在北京过年。

以前常常一个人在外过年,每每都是自己包饺子给自己吃(有时春节前后的周末再跟朋友聚餐包饺子),有人说,想要饺子好吃,就要包的时候注入快乐,但我后来才发现,我包的不好吃只是因为我不太会拌馅子。

从情感到理性:我与故宫的重新连接

重逢故宫,期盼新生

 

时隔多年,在疫情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故地重游的第一站依旧是故宫。这次重逢,心中充满了期盼,也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憧憬。

我一直相信,美好的事物自有其发展轨迹,无需强求。而这次疫情的到来,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它像是一次暂停,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思考。

我曾对故宫的文物修复理念有过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技术局限性。或许我们不能完全效仿欧洲“修旧如旧”的传统,但“修旧如新”的尝试也何尝不是一种在现有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所做的积极探索呢?它让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

再次踏入故宫,相比2005年那个仍在翻修中的夏天,如今的它仿佛脱胎换骨,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游客。它变得更加明亮,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因此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让这座古老的宫殿重新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故宫,紫禁城,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建立起连接。

之前发生的“红二代”事件,虽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它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它促使故宫的管理部门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到大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期待。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魅力不应与低俗的炒作挂钩。这反而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故宫正努力在商业化和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

我曾为《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所感动,也怀念童年第一次来故宫时的那份惊喜与震撼。但我也认识到,故宫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才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也许有些综艺节目和商业活动,初衷是为了吸引流量,但它们也无形中让故宫进入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我依然热爱故宫,但我也愿意给它一个成长的空间。我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故宫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保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又能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热爱它的人。因为,它的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

 

苏的宝宝跟她一样漂亮

跟苏在商场逛吃看电影


她老公视角下的“我们”

这张照片一定要放上来,原因很简单:【敲黑板】人家老公眼中的老婆和孩子是最美的,其他都不重要。

行吧,我漂不漂亮我自知。


简单的工作-资质考试

居然是从考各种任职资质开始的。纪念一下接连考过基金从业和期货从业资质。

(后来才知道,营业部是没有这些资质要求的,也没有对应的岗位给这些有资质的人,除了基金从业资质外,鼓励大家多考试、拿其他资质,只是为了显得这个营业部有资质的人多点、总部看着好看,总经理工作总结汇报的时候有面子,拿出去忽悠客户的时候可信力更大。于是,我果断放弃报考下一个“投顾从业资质”。)

公出,探访杭州的基金小镇

从上海完毕几家基金公司的拜访,最后一站就是杭州了,这里的基金小镇位于西湖南侧偏西的别墅区。小区没有监管物业,进来后每个独栋小楼都是一家或者几家公司入驻,我赶到的时候正好中午午休时间,各种年轻人从办公场所出来,往社区大门外走去、午餐。

朋友介绍,一定要去基金小镇,这里才能找到不错的量化基金公司。其实,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科技公司,就是IT从业者吸纳一些炒股能力强的,合起来搞搞量化产品。

出来这一趟,最后这一站是唯一、也是非常令我失望的。于是一天半的行程,下午早早回到酒店(就在基金小镇北面、西湖边的酒店)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梳理资管产品设计方案、打电话沟通方案可行性……

可能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房间出去花园里转转,没什么人的惬意倒是令人印象深刻。来西湖了,一定要去雷峰塔吧?!趁着第二天中午飞机前,1个小时时间匆匆逛了雷峰塔景区。入塔前,院内有个大水潭,看到鲤鱼跳,出塔后,站在平台上眺望西湖另一侧的景色时,看到金光闪闪。杭州西湖,果然是个有灵气的地儿。最后出行的各种失落瞬间消失殆尽,怀着满满的不舍,让定位机场的出租车司机中途绕到茶园,看了看采茶的情况再赶去机场。

<

div>

<

div>

新的资管工作,专注于二级市场

不知道为什么,做梦梦到带着山东的年轻人大干一场,然后就突然萌生了想要回爸妈那边做点什么大事的想法。

看着父母逐渐老去,部队出生的父亲居然也会在锻炼身体的时候拉伸胳膊、从单杠上滑落,摔骨折,母亲身体也不太好了。就想着能回去也还不错。问了几个同学,也只剩下一个在质检单位、一个在新区做公务员、一个在一中当班主任。其他关系好些的同学不是倒还都没几个回国的,归国的也都在北上广。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目前工作局限太大,监管这样继续下去,什么都做不了。想要把85%的渠道业务砍掉,那我们这两百号员工吃什么?渠道业务砍掉了,还能做什么?债权投资计划以前是集团老大拿各家银行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才有的,现在别说银行担保了,母公司担保的都不多,能随便出担保的,实力其实也大都需要认真考量。

说是债权投资计划能投创新企业,风投?别逗了。上市公司明股实债的融资项目都不批,保险资金连主板上市公司做主体的资管产品的优先级份额都不能买。

我拿来的一个又一个项目,几十个没有?!没有批的啊!不是很想骂街,但真的做着这些投行业务很憋屈。

从CFA学习开始,就觉得最后一部分“衍生品”类很有意思,研究了一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量听Wind会议对大宗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分析,到上半年开始研究期权策略、跑模拟盘,现在终于可以去下一个新单位做这些事情了。

券商还是会更灵活一些吧?!(趁着年中不小心上班时摔裂了骨头,提了辞职,放假两个月然后去新单位)

产品设计方案

3月份开始就准备跑产品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