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午餐

公差,中午空档时间找CDD一起吃午餐,她从上海回京后就被公司安排在国贸这里上班,她是那种特别喜欢北京文化的海外留学生回国,之前跟她去了一家景山附近的冰窑餐厅,大冬天零下,吃了一份冰冻山楂,冬天里面更适合冰凉的东西,倒是很刺激感观。这一次是视野、景色非常好的屋顶露台西餐厅,对面就是央视“大裤衩”新楼。

国贸三期八十层,第七层有个视野超赞的平台餐厅。上下这几层有好几家不错的高档西餐厅,这个CBD的外资企业比较多,这里也就仅一家中餐面馆,是服务人员会给你带围裙的、餐单只有上百元大碗小份面条的奢华小店。

CDD带我来这家店,说是她喜欢的、推荐给我。我喜欢跟她出去找各种北京美食,她总是知道哪里有什么好吃的。

㊗️

当年跟我说她也许不会结婚,这种自己开心想做什么做什么的日子很开心。今天的她已经结婚了,对方条件也不错,就替她开心,祝她幸福快乐、家庭美满。

对面的北京新地标还没竣工——中国尊CITIC Tower(中信总部新大楼),比国贸三期还要高出二十多层。

老照片

在家翻到老照片,随便找了几张拍下来作为电子版留念。

一张是刚到乌鲁木齐时,父亲还在部队上那会,保姆阿姨和妈妈带我出去玩,留下的胖胖照片里自己拿着吃的留着哈喇子的样子……

另一张是初中时,跟姥姥、妈妈暑假去大连玩,在大连满是小石子的海滩跟远亲的女儿一起玩耍的照片。

一张是别人的记忆,一张是自己的记忆。照片,无论谁来拍,只给想看的人看得明白。

堂弟们春节来家里过年→

跟姥姥在家过年

姥姥来家里了,我也住在父母家,这是这么多年在山东第二次这般团聚。即便少了姥爷,这样机会也已经弥足珍贵了。

晚上姥姥就睡在我旁边,跟姥姥各种合拍。怎么会有这么有精神头又文雅的老太太呢?!我老了,也想像她一样。

要离开工作三年的金融街了

挺喜欢这里的,在这里上班和生活,让我觉得自己确实在从事金融工作——你可以足够有条件、无障碍的获得一切最前沿的金融信息,市场的或政策的。

住了三年的胡同小屋对面的社区派出所,每天晚上通亮的大厅和偶尔酒后挑事儿的调节喧闹,半条路修了整整三年的胡同,其实特别“金融街风”。

我要离开金融街了,其实如果继续在这家公司待下去,我们即将装修完毕的新楼也不会允许员工继续待在这里——全公司要搬去丰台的丽泽商务区了。同事们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一边感慨前董事长买楼的明智(价格较为划算),一边调侃那个新建的商务区交通、配套生活的不便。即便董办同事聊到几次他们每天都在忙的丽泽新大楼装修工作,我也没有兴趣跟他们过去看看。

要离开金融街了,街边的金色银杏、大红色牌子的政协礼堂和保险、银行大厦群中间的喷泉,我从最爱的星巴克咖啡户外座椅走出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一眼这个出名的喷泉。

喷泉

去国家大剧院看舞台剧~

自己一个人去看剧,即便很平常了,但还是觉得挺孤单,就买了两张票,叫上同事一起陪我。

 

攀枝花的中行承担了太多企业发展压力

只是渠道业务,需要本人跑一趟银行。工作很简单。

想要记录,只是因为攀枝花跟之前我去的城市不太一样。

不同于其他城市,这种渠道业务大都是当地银行或省地方行承接,因为风控相对四大行不那么严苛,但攀枝花这笔业务是跟中行做的。

毕竟都是中行出来的老同事,聊起来轻松很多,他们也都不是当地人,听说行长也是外地刚调来、新上任的。晚上就开心的在市区一家火锅店欢聚:

攀枝花这个地方,以前就不是个城市或者村落,只是个没有人居住的山沟沟。为了发展钢铁、开采矿石,大力支持攀钢,就政策性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这里工作、生活。整个城市市中心在山坡上、河水的这边,河对岸就是攀钢的工厂。

这里就一个大企业——攀钢,全市居民基本上不是攀钢员工,也是间接为攀钢员工、关联企业工作的居民。我白天办完公事,趁着中午时间,逛到中行不远的一家商场,整个商场没什么人,一层是男装,二层是女装,没有地下一层那种热火朝天的时尚餐饮品牌。这是一个城市发展实际状态的最直接表现——商业服务于男性。虽然这里市中心旧改进度很不错了,但实际上这个城市的经济还处在县级城市发展初期。

中行的朋友们很能聊,大家互相道着自己的工作和初心。

中行最早算是半个政策性银行,怎么说呢,国际上,中行是外汇唯一出口,即便到今天,海外各种农业、建设、工商、交通银行的海外分行迅速扩张,但国际结算业务的海外端口依然在中行手里。

在国内,中行一直都是当地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动力原石,他们的各级行长除了秉持传统的银行风控观,还要怀揣一颗“如何协助政府把当地经济搞起来”的决心。而后者直到今天,也还是行长们是否足够履责的重点考核。前一任没多久就调走了,就是因为没有太多能帮助攀枝花完成商业转型的有效决策。手下的那些员工,只期待这位新上任的行长能给他们带来确实可行的转型方法。

因为天气原因,航班延期了。我不得不晚一天回京。大家说,那个机场当初选址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周全,选择建在天气不太好、容易起雾的山顶。我估计,可能当时的决策者只知道机场建在山顶更容易起飞(丽江机场也建在山顶),但没有综合专业气象学家的建议、考虑山脉和气流对天气的影响。这种成功又失败的案例,在中国这几十年追求高速发展的强压政策下,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第二天晚上,我们去了河边一个露天小馆子吃大锅炒肉,是个很特色有又温情的餐食方法。看着河对面不太冒黑烟的工厂,听着他们对这个城市发展脉络的回忆,那么多的信息,我第一次完全没有任何可用的点子建议给他们。

内心深处就不明白:为什么攀枝花会成今天这个模样?!

城市里很多居民离开了,因为煤炭钢铁产业衰退,导致企业盈利出现问题,大量裁员,短短几年,大约超5万员工离开这家公司。同样的,他们大部分人也离开了这个城市,因为大家也都是外地来这里打工的而已。

我乘飞机离开了,没有想在机场找找什么特产看看。有什么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