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第一次在北京过年。

以前常常一个人在外过年,每每都是自己包饺子给自己吃(有时春节前后的周末再跟朋友聚餐包饺子),有人说,想要饺子好吃,就要包的时候注入快乐,但我后来才发现,我包的不好吃只是因为我不太会拌馅子。

从情感到理性:我与故宫的重新连接

重逢故宫,期盼新生

 

时隔多年,在疫情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故地重游的第一站依旧是故宫。这次重逢,心中充满了期盼,也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憧憬。

我一直相信,美好的事物自有其发展轨迹,无需强求。而这次疫情的到来,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它像是一次暂停,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思考。

我曾对故宫的文物修复理念有过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技术局限性。或许我们不能完全效仿欧洲“修旧如旧”的传统,但“修旧如新”的尝试也何尝不是一种在现有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所做的积极探索呢?它让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

再次踏入故宫,相比2005年那个仍在翻修中的夏天,如今的它仿佛脱胎换骨,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游客。它变得更加明亮,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因此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让这座古老的宫殿重新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故宫,紫禁城,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建立起连接。

之前发生的“红二代”事件,虽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它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它促使故宫的管理部门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到大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期待。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魅力不应与低俗的炒作挂钩。这反而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故宫正努力在商业化和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

我曾为《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所感动,也怀念童年第一次来故宫时的那份惊喜与震撼。但我也认识到,故宫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才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也许有些综艺节目和商业活动,初衷是为了吸引流量,但它们也无形中让故宫进入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我依然热爱故宫,但我也愿意给它一个成长的空间。我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故宫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保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又能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热爱它的人。因为,它的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

 

国贸午餐

公差,中午空档时间找CDD一起吃午餐,她从上海回京后就被公司安排在国贸这里上班,她是那种特别喜欢北京文化的海外留学生回国,之前跟她去了一家景山附近的冰窑餐厅,大冬天零下,吃了一份冰冻山楂,冬天里面更适合冰凉的东西,倒是很刺激感观。这一次是视野、景色非常好的屋顶露台西餐厅,对面就是央视“大裤衩”新楼。

国贸三期八十层,第七层有个视野超赞的平台餐厅。上下这几层有好几家不错的高档西餐厅,这个CBD的外资企业比较多,这里也就仅一家中餐面馆,是服务人员会给你带围裙的、餐单只有上百元大碗小份面条的奢华小店。

CDD带我来这家店,说是她喜欢的、推荐给我。我喜欢跟她出去找各种北京美食,她总是知道哪里有什么好吃的。

㊗️

当年跟我说她也许不会结婚,这种自己开心想做什么做什么的日子很开心。今天的她已经结婚了,对方条件也不错,就替她开心,祝她幸福快乐、家庭美满。

对面的北京新地标还没竣工——中国尊CITIC Tower(中信总部新大楼),比国贸三期还要高出二十多层。

去国家大剧院看舞台剧~

自己一个人去看剧,即便很平常了,但还是觉得挺孤单,就买了两张票,叫上同事一起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