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居家餐食

元气早餐

 

早餐

牛奶+燕麦;酸奶+水果;酒糟+鸡蛋+水果;烤面包+黄油;葱油煎饼抹上甜面酱或老干妈;碱性饼干+生火腿片……

或者直接去咖啡厅要一杯咖啡和一个巧克力面包。


味蕾灵魂心旅

饮食之事,随心而行。一日三餐,皆是心情的写照。姥姥常说,我从不会亏待自己。是啊,餐桌上的每一口,都是我对生活的热爱。

姥姥,一位湘女,承载着曾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将英文和学业的种子种在我的心中,更用满腔的爱滋养着我。记忆中,姥姥的厨房总是弥漫着诱人的湘菜香,红烧肉的软糯、粉蒸肉的香糯、水晶丸子的Q弹,无一不承载着我对那无忧无虑童年的美好回忆。

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去姥姥家。一进门,就能闻到厨房里飘来的香气。姥姥总是笑眯眯地给我夹菜,告诉我这些菜的做法。哪怕已至耄耋之年,这位可爱的老太太依旧会在每次我回家的时候对我说一句:姥姥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这些味道,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如今,我回去看她的时候,总会回一句:这回,我给您做红烧肉吃!

如果姥爷是家里的支柱,那么姥姥一定是家中的灵魂。她的湘菜,是我对家的定义。每当吃到这些菜,我都能感受到姥姥的温暖和大家族的力量。


饮食阅历

昔日大学时光,餐桌总是丰盛。一道菜、一道肉、一碗汤,再佐以红酒和甜品,那时的生活,简单而美好。如今,物欲渐淡,更注重节俭,一日三餐,回归本真。并非囊中羞涩,只是心境悄然转变。


独与美食共舞

氤氲的雾气中,坐在小火锅旁,热腾腾的汤底咕嘟咕嘟地响着,暖意融融地包围着自己,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小小的锅里,食材翻滚着,发出欢快的声响。不用叽叽喳喳中争哪一味先入锅,它允许你自在而安静地品尝着每一口,享受着与美食独处的美好时光。

锅里飘出的熟悉香气,总能唤起往日那些和朋友、和家人围坐在火锅旁的温馨记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饮食历练之往事

久违的菲力牛排,那焦香的边缘,以及剧烈氧化反应下的黑棕纹理外延面,内心豆蔻色的肉质带着些许自然的血色,含入嘴中,口齿间感受的嚼劲,总能精准刺激味蕾作用于唤起昔日记忆。

此刻,不再以红酒相伴,便以荔枝、樱桃气泡水,开启简单美好的晚餐。

(不喜欢吃全熟的牛排的我,也不再吃生牛肉了)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虽然人体细胞每隔四年便会完成一次更迭,但六年来,我对西餐的习惯和偏爱却始终如一。尽管中餐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味,却始终无法代替西餐的味蕾世界。

 

饮食文化不分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不是因为本身文化的强势,而是这片土地人民对文化的包容度。

海纳百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外来文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养分的历史。

最强大的招数怕不过就是可以吸纳所有外来攻击力,并转化成自己爆发力的绝招了吧。


配角也可主角

茶?与咖啡☕️,同为世界饮品,相辅相成。

英国将茶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更应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生活。

春节

第一次在北京过年。

以前常常一个人在外过年,每每都是自己包饺子给自己吃(有时春节前后的周末再跟朋友聚餐包饺子),有人说,想要饺子好吃,就要包的时候注入快乐,但我后来才发现,我包的不好吃只是因为我不太会拌馅子。

从情感到理性:我与故宫的重新连接

重逢故宫,期盼新生

 

时隔多年,在疫情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故地重游的第一站依旧是故宫。这次重逢,心中充满了期盼,也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憧憬。

我一直相信,美好的事物自有其发展轨迹,无需强求。而这次疫情的到来,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它像是一次暂停,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思考。

我曾对故宫的文物修复理念有过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技术局限性。或许我们不能完全效仿欧洲“修旧如旧”的传统,但“修旧如新”的尝试也何尝不是一种在现有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所做的积极探索呢?它让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

再次踏入故宫,相比2005年那个仍在翻修中的夏天,如今的它仿佛脱胎换骨,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游客。它变得更加明亮,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因此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让这座古老的宫殿重新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故宫,紫禁城,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建立起连接。

之前发生的“红二代”事件,虽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它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它促使故宫的管理部门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到大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期待。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魅力不应与低俗的炒作挂钩。这反而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故宫正努力在商业化和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

我曾为《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所感动,也怀念童年第一次来故宫时的那份惊喜与震撼。但我也认识到,故宫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才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也许有些综艺节目和商业活动,初衷是为了吸引流量,但它们也无形中让故宫进入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我依然热爱故宫,但我也愿意给它一个成长的空间。我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故宫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保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又能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热爱它的人。因为,它的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

 

国贸午餐

公差,中午空档时间找CDD一起吃午餐,她从上海回京后就被公司安排在国贸这里上班,她是那种特别喜欢北京文化的海外留学生回国,之前跟她去了一家景山附近的冰窑餐厅,大冬天零下,吃了一份冰冻山楂,冬天里面更适合冰凉的东西,倒是很刺激感观。这一次是视野、景色非常好的屋顶露台西餐厅,对面就是央视“大裤衩”新楼。

国贸三期八十层,第七层有个视野超赞的平台餐厅。上下这几层有好几家不错的高档西餐厅,这个CBD的外资企业比较多,这里也就仅一家中餐面馆,是服务人员会给你带围裙的、餐单只有上百元大碗小份面条的奢华小店。

CDD带我来这家店,说是她喜欢的、推荐给我。我喜欢跟她出去找各种北京美食,她总是知道哪里有什么好吃的。

㊗️

当年跟我说她也许不会结婚,这种自己开心想做什么做什么的日子很开心。今天的她已经结婚了,对方条件也不错,就替她开心,祝她幸福快乐、家庭美满。

对面的北京新地标还没竣工——中国尊CITIC Tower(中信总部新大楼),比国贸三期还要高出二十多层。

去国家大剧院看舞台剧~

自己一个人去看剧,即便很平常了,但还是觉得挺孤单,就买了两张票,叫上同事一起陪我。